平常心
未知造成恐懼,理解是療癒之始。妖魔化任何一個病症、任何一個族群都是不對的,放任歧視的結果甚至是真正有害的,而能遏止妖魔化現象的唯一解就是教育。專業的、坦然的、提供各種面向思考的教育。看《生之夜色》探討癌症的故事時有這種感覺,這部也是。性平教育不能等啊!若由家長決定教育,那政府成立教育大學是成立好玩的嗎?(牽扯到時事了對不起XD)老師只是為了當孩子的保母或僕役嗎?喔,再說,保母和僕役也是要受專業訓練的。尊重專業好嗎。

源泉
這部作品探討的眾多主題與提供的觀念真的非常有意思,看完後會赫然參悟何謂「激進的個人主義」在那個獨裁大佬輩出、民眾陷入瘋狂追隨的年代,不難想見會有這種冷漠疏離、追求個人美學的態度,而其中遁世的想法則頗有老子小國寡民的概念。
我很幸運有看過原著作品的小夥伴相伴,所以能比較文本和戲劇版本的不同。能說得不多,因為記憶有限(喂),但印象中對男女主角直接裸露與投影的演技和畫面印象深刻。劇場設計也想當棒,把即時投影這個技巧用得淋漓盡致。
MRT2


這是一個就算參加了演後座談也不能完全理解其意義的劇。導演和編劇的說法真的是很靠感覺的,回答的方式就像在抓取瞬間的靈光。比如應該很有象徵性的破土/埋土/栽種樹苗的概念,但導演也沒辦法給出明確的答案(但他的觀點令我驚奇,我以為是正向的,但他卻覺得因為土地下是劇場的普通地板,悲觀地認為茁壯不出真正的東西來)。也許有些人覺得很不負責任吧,我完全可以體會那些半途離席觀眾的心情;但偶爾我也沒辦法好好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,明確而又深刻地表達見聞,可又瘋狂地覺得某些畫面很有意義,硬是要補捉下來,所以特別能同理他的心情。有時候真的是恍然的靈犀。他可能還要再幾年時間磨練。現在還在用劇場做「詩」,尚未用劇場做「劇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