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艾玲】
和噗友一同去看劇本分析老師演出的劇碼《艾玲》,算是波蘭劇朝聖之旅。
整場戲看下來的感覺,除了荒謬劇通常帶給人的虛空與沮喪感之外,由於開演前演員對著進場觀眾突發謾罵的設計,讓我和小夥伴從一開始就對這部戲抱持著敵意(也許這就是劇作家追求的不安效果!),以至於無法好好地以客觀角度來欣賞這齣戲;相反的,隔天稍晚進場的另一位噗友,便對此齣評價頗高。想來也是《艾玲》的值得玩味之處。
平民鞋匠,政府官員法官,與貴族艾玲,三個貌似壁壘分明的階級,骨子裡一同腐爛敗壞;儘管各自都想擺脫自己的身份,但對己身所掌握的質素卻又懷抱莫名驕傲,這樣的衝突矛盾造成三組人馬的瘋狂舉止,尖叫,平躺,冷笑話,性興奮與不興奮,愈是反應誇張,愈是看得人皺眉心冷。一如現實人生。說到底,就是沒人在乎你在乎的事。
老鞋匠暴怒式的呼告與詰問,以及最後被徒弟殺死後成變成魂魄的結局,給我一種「不能安於現況!然而,革命也是徒勞——我們能怎麼辦?」的悵然若失。
其中,特別喜歡他們像詩歌朗誦那樣此起彼落,交疊滾奏出韻腳台詞:我敲、我打,我絕對搞定它;我敲、我打,我絕對搞定它......
到底這樣的敲打是剷落還是定樁,是破壞還是建設,就由觀眾各自解讀了。
因為演完後心情低落,沒有留下來聽演後座談,當時是無怨無悔,現在想來有些可惜。歡迎有欣賞這齣戲的小夥伴來分享導演、編劇的創作理念。
【生之夜色】
第一次看亞洲劇團,第一次看以癌症為主題的舞台劇,覺得非常新奇驚艷。
觀看過程中感到自己像是洋蔥般被剝落出一層一層的想法,剝完後泫然欲泣。從擔心受怕、生理不適到感同身受、物傷其類;從驚悚駭人、不忍卒睹到療癒釋然、振作精神,每一抹情緒都是一片拼圖,最後拼出了戲劇的主旨:將癌症從萬病之王的寶座扯下來,破除它的神祕感,然後鼓起勇氣,直面處理。它並不特別,並不羞恥。
雖然最後驟下題旨的結局鋪排,捻去了想像空間,不過對這樣多種表現形式的戲劇來說(有舞有歌有演),也相對好理解得多。給了觀眾明確答案,觀眾如我回家心得比較好寫啦哈哈。
音樂好聽。演員都是一時之選,很棒,能唱、能跳、能演,舞台設計也挺有巧思。
【想像的孩子】
算是以笑點十足的眾哏作為糖衣,用來包裹多項嚴肅議題而演出成功的劇碼。劇情結構算是相當完整,雖然少部分地方仍有違和感:比如孩子具現化後的定位——是來自平行世界還是純粹想像?年齡設定問題——三歲五歲可以有一個回憶是打棒球跑四個壘包?以及母子自創的語言也太高深,以語言學來說根本不可能等等;不過總體來說,由「意象」和「概念」來看,這些都尚能自圓其說,不影響導演/編劇想要探討的問題。
為什麼人們渴望生孩子,而且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基因?把死去的孩子「生回來」這個想法,倒底是真愛孩子呢,還是只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家庭幻想的所有物(所以才能把下一個當成代替品)?孩子從來不能選擇要不要被生下來,或者被什麼家庭生下來,如果可以選擇的話,那又會是怎麼呢?
此劇拋出了幾個大哉問,並企圖用溫柔的方式去解釋種種可能。
放上PTT版上幾個很好的心得討論,對於彩球有精譬見解呢。見1 2
他山石,更深的省思:《想像的孩子》:血是這個島嶼的詛咒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